脆皮打工人的营养学
Viewed: loading...
10 minutes to read
本文由 AI 优化组织完成,非个人完整编写
演示文稿
正文
你可能正在营养不良:一份写给“脆皮”年轻人的健康自救指南
前言
上周在北京和朋友吃饭,席间大家聊起一个话题:“感觉我们好像越来越脆皮了。”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因为我自己的身体状态一直相对同龄人较差,在饮食上也摸索出了各种限制,所以近几年花了不少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对中医、功能医学和营养学都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
这次分享,我想聚焦于一个比较核心、也常常被我们误解的概念。
叠甲声明:
- 养生这个领域,中西医、现代营养学、保健品之争,比 HIFI 圈的争议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下内容仅为个人学习和实践的分享,大家见仁见智,切勿大打出手。
- 很多内容我也在学习和摸索中,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友好探讨。
- 最重要的原则:健康没有万金油,没有标准答案。个体差异巨大,你需要花时间研究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左右互搏 🤔
“我身体好得很,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有必要听这个吗?”
这就像写代码一样:写 bug 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认为这是 bug。 身体也是如此,很多问题的种子在早期就已经埋下,只是我们没有察觉。
现代顶尖的预防医学专家在《超越百岁》一书中提出了医学 3.0 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预防大于治疗。我们应该从被动等待疾病发生,转向主动地、积极地管理我们的健康,追求更高质量的“健康寿命(Healthspan)”。
- 医学 1.0:基于观察和经验的时代,有对有错,但缺乏科学验证。
- 医学 2.0:循证医学时代,依靠随机对照试验,诞生了抗生素、疫苗等伟大发明,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但它更擅长处理急性问题,对于慢性病却常常束手无策。
- 医学 3.0:主动健康管理时代,目标是延长“健康寿命”,让我们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能保持高水平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健康。
要实践医学 3.0,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个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营养不良。
你真的“营养不良”吗?
提到“营养不良”,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是骨瘦如柴的孩子吗?
我们来做一个小投票,下面三类人,你认为谁是营养不良?
- 每天家里做饭,但各餐只吃一口,体重偏轻的小孩?
- 理由: 是的。瘦弱是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对于儿童,摄入量不足直接导致发育障碍。
- 每天外卖螺蛳粉+各种盖饭,饭量正常,但体重偏重的“脆皮打工人”?
- 理由: 也是。肥胖同样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长期摄入“纯碳水+重油”的饮食,即使热量足够,身体也无法获得所有必需的营养素。
- 每天家里做饭,坚持锻炼,但仅吃素食,体重正常的老年人?
- 理由: 还是。长期纯素食,尤其是对蛋白质需求更高的老年人,极易因蛋白质和某些特定维生素(如B12)摄入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
答案是:以上三者,都可能是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本质,是当我们的饮食摄入不合理(吃得太少、吃得太多、吃得太单一),或食物的加工方式不当时,导致身体缺乏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的状态。它不分胖瘦,不分年龄。
营养不良的“Bug”清单
看看下面这些症状,你中了几条?
- 皮肤和毛发问题:
- 皮肤粗糙、干燥、脱屑、面黄肌瘦、长斑(老年斑、黄褐斑)。
- 反复长痘痘、疖子、溃疡。
- 脂溢性皮炎、湿疹(常与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 [1]
- 能量与精神状态问题:
- 经常犯困,睡很久也睡不醒,睡眠质量差。
- 容易疲劳,身体乏力,精力不足。
- 萎靡不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抑郁倾向(可能与B族、D族维生素缺乏有关)。 [2]
- 记忆力下降、头晕、偏头痛。
- 免疫力及其他健康问题:
左右互搏 🤔
“好家伙,我全中了!但这科学吗?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饭都没问题,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啥都缺了?这是不是西方资本的洗脑?”
这依然可以用代码来类比:“一套代码跑的时间越长,遇到的运行环境越复杂,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多,越神奇,越难修。”
我们所谓的“上千年没问题”的饮食,和我们今天的饮食,早已不是一回事。这不是“洗脑”,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食物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 食物的“代码逻辑”变了:加工方式的进化与营养的流失
- 精细化加工: 过去我们吃的主食多是粗粮,保留了富含B族维生素的麸皮和胚芽。 [7] 而现在精白米面的过度加工,就像是为了追求“口感”或“效率”,把一些重要的“依赖库”给删了,导致程序运行时缺少必要的“功能模块”。
- 工业化生产: 很多食用油在高温压榨的工业化生产中,会将其富含的维生素E氧化掉。
- 水果的“甜化”: 现代水果为了迎合大众口感,被培育成更甜的品种,代价是其天然的维生素C和有机酸含量反而下降了。
2. “输入参数”变了:饮食结构的单一与失衡
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推崇的、真正健康的“传统饮食”是怎样的:
- 以五谷为主,奠定能量基础: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8]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这被视为世界上最早且全面的膳食指南。 [9][10] 古代的主食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包括黍、稷、稻、麦、菽(豆类)等多种形态。 [11][12]
- 蔬果为辅,顺应四时节气: 古人强调“不时,不食”,即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 [13] 《诗经》中就有“七月亨葵及菽”(七月烹煮葵菜和豆子)的记载。 [14][15] 这种顺应自然的饮食方式,保证了多样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 肉食为益,珍贵而节制: 在古代,肉食并非寻常百姓能日日享用。 [16] 《孟子》中提到,让七十岁的老人能吃上肉,是当时的社会理想。 [17][18] 唐代药王孙思邈也主张“常须少食肉,多食饭”,这与现代营养学提倡控制红肉摄入的观点不谋而合。 [19][20]
- 烹饪方式:低温烹调,保留营养: 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多以蒸、煮、焖、炖为主,这些“低温烹饪法”能有效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21]
- 生活方式变化: 现代人户外活动急剧减少,晒太阳机会变少,也导致了维生素D的普遍缺乏。 [5]
3. “输出性能”要求变了
过去,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而现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持续的压力和熬夜,对我们身体微量营养素的消耗是巨大的。同样一套“硬件”,运行的“软件”要求更高、负载更大,自然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啥都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必然结果。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调整现代饮食,让身体这套“系统”更稳定、高效地运行。
如何回血:很难,但有办法
回血的核心在于改善饮食,回归营养均衡。因为:
食物是细胞修复的唯一原料。
好好吃饭
宏量营养(碳水、蛋白、脂肪)
- 蛋白质: 这是修复身体的基石。头发细软塌、指甲长得慢都可能与蛋白质缺乏有关。请保证每天肉蛋奶鱼虾贝一定要吃够,比如一天150克以上的瘦肉、一个鸡蛋、半斤到一斤奶。
- 脂肪: 很多人谈“脂”色变,但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解在油里才能被吸收。饮食过于清淡,反而会导致这些关键维生素缺乏。
- 碳水化合物(主食): 现代饮食最不缺的就是碳水。很多人陷入“纯碳水+重油”的饮食陷阱(早餐包子油条,中午面条米线,晚上盖饭),吃胖了还以为是肉的错,于是吃得更素,陷入恶性循环。正确的吃饭顺序应该是:先吃够肉和蔬菜,再吃主食。
微量营养(维生素、矿物质)
- 维生素A (VA):
- 来源: 动物肝脏、蛋黄、牛奶。植物中的胡萝卜素转化效率较低。
- 缺乏表现: 眼睛干涩、皮肤粗糙如鸡皮。
- B族维生素 (VB):
- 维生素C (VC):
- 来源: 新鲜蔬菜和水果。
- 为何缺乏: 水果越来越甜,VC含量反而下降;蔬菜烹饪过程大量流失;现代人很难吃够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 重要性: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助铁钙锌吸收、强大的抗氧化剂。建议每天摄入200-500毫克。
- 维生素D (VD):
- 矿物质(钙、镁、锌):
- 缺乏表现: 钙镁缺乏可能影响睡眠;锌缺乏可能导致皮肤干燥、长痘、手指长倒刺。
- 来源: 奶制品(钙)、绿叶菜(镁)、肉类(锌)。
左右互搏 🤔
“我看到有新闻说,研究表明服用复合维生素死亡率提高4%,你今天是不是来带货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体现了信息时代辨别知识的难度。你说的是2023年7月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 [23][24]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项研究的细节:
- 研究类型是“观察性研究”:它只能发现“相关性”,无法证明“因果性”。 [25] 比如,研究者发现用复合维生素的人死亡率略高,但这完全可能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就更焦虑、健康状况更差,所以才去吃维生素,而不是维生素导致了问题。
- 研究结论被误读:该研究的作者在最终总结中明确表示,这项研究只能表明复合维生素对降低死亡率没有显著好处,并未证实其有害。 [23][24] 事实上,医学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早已表明,复合维生素对健康人群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至少不会救人,也不会害人”。 [25][26]
- 核心观点:科学界的共识是,改善饮食远比依赖补充剂更有效。
所以,我的建议是:
- 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第一位的,任何补充剂都无法替代。
- 当你明确出现缺乏症状,或通过检查发现确实缺乏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是合理且必要的。
- 对于B族和维生素C这类水溶性维生素,相对安全,药店几块钱的“小白瓶”就足够,没必要追求昂贵的品牌。
- 不要指望任何一种“神药”能解决所有问题。
马上能做的
- 做一次全面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检查,特别是维生素D。这是最直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方式。
- 让 GPT 或营养师分析你的一周食谱,看看是否存在明显的营养缺口。
- 指标异常: 遵医嘱进行药补,快速纠正缺乏状态。
- 指标正常: 坚持食补,通过优化饮食结构来维持健康。
- 努力避开超加工食品:尽量选择食物的原貌,而不是那些含有长长配料表的工业产品。 [27][28] 超加工食品不仅营养密度低,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27][29]
总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八个字:
好好吃饭,查漏补缺。 [1]
愿我们都能通过主动学习和实践,摆脱“脆皮”状态,拥有一个更具活力的身体。
相关推荐
书籍
- 《你是我吃出来的》
- 《超越百岁》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抗炎》
- 《免疫系统90天复原方案》
- 《思考中医》
Bilibili UP主
- 河大基础医学院丁勇
Q&A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