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脆皮打工人的营养学

Viewed: loading...

10 minutes to read


本文由 AI 优化组织完成,非个人完整编写

演示文稿

Canva Link

正文

你可能正在营养不良:一份写给“脆皮”年轻人的健康自救指南

前言

上周在北京和朋友吃饭,席间大家聊起一个话题:“感觉我们好像越来越脆皮了。”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因为我自己的身体状态一直相对同龄人较差,在饮食上也摸索出了各种限制,所以近几年花了不少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对中医、功能医学和营养学都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

这次分享,我想聚焦于一个比较核心、也常常被我们误解的概念。

叠甲声明:

  1. 养生这个领域,中西医、现代营养学、保健品之争,比 HIFI 圈的争议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下内容仅为个人学习和实践的分享,大家见仁见智,切勿大打出手。
  2. 很多内容我也在学习和摸索中,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友好探讨。
  3. 最重要的原则:健康没有万金油,没有标准答案。个体差异巨大,你需要花时间研究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左右互搏 🤔

“我身体好得很,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有必要听这个吗?”

这就像写代码一样:写 bug 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认为这是 bug。 身体也是如此,很多问题的种子在早期就已经埋下,只是我们没有察觉。

现代顶尖的预防医学专家在《超越百岁》一书中提出了医学 3.0 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预防大于治疗。我们应该从被动等待疾病发生,转向主动地、积极地管理我们的健康,追求更高质量的“健康寿命(Healthspan)”。

要实践医学 3.0,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个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营养不良

你真的“营养不良”吗?

提到“营养不良”,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是骨瘦如柴的孩子吗?

我们来做一个小投票,下面三类人,你认为谁是营养不良?

  1. 每天家里做饭,但各餐只吃一口,体重偏轻的小孩?
    • 理由: 是的。瘦弱是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对于儿童,摄入量不足直接导致发育障碍。
  2. 每天外卖螺蛳粉+各种盖饭,饭量正常,但体重偏重的“脆皮打工人”?
    • 理由: 也是。肥胖同样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长期摄入“纯碳水+重油”的饮食,即使热量足够,身体也无法获得所有必需的营养素。
  3. 每天家里做饭,坚持锻炼,但仅吃素食,体重正常的老年人?
    • 理由: 还是。长期纯素食,尤其是对蛋白质需求更高的老年人,极易因蛋白质和某些特定维生素(如B12)摄入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

答案是:以上三者,都可能是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的本质,是当我们的饮食摄入不合理(吃得太少、吃得太多、吃得太单一),或食物的加工方式不当时,导致身体缺乏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的状态。它不分胖瘦,不分年龄。

营养不良的“Bug”清单

看看下面这些症状,你中了几条?


左右互搏 🤔

“好家伙,我全中了!但这科学吗?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饭都没问题,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啥都缺了?这是不是西方资本的洗脑?”

这依然可以用代码来类比:“一套代码跑的时间越长,遇到的运行环境越复杂,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越多,越神奇,越难修。”

我们所谓的“上千年没问题”的饮食,和我们今天的饮食,早已不是一回事。这不是“洗脑”,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食物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 食物的“代码逻辑”变了:加工方式的进化与营养的流失

2. “输入参数”变了:饮食结构的单一与失衡

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推崇的、真正健康的“传统饮食”是怎样的:

3. “输出性能”要求变了

过去,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而现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持续的压力和熬夜,对我们身体微量营养素的消耗是巨大的。同样一套“硬件”,运行的“软件”要求更高、负载更大,自然更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啥都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必然结果。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调整现代饮食,让身体这套“系统”更稳定、高效地运行。

如何回血:很难,但有办法

回血的核心在于改善饮食,回归营养均衡。因为:

食物是细胞修复的唯一原料。

好好吃饭

宏量营养(碳水、蛋白、脂肪)
微量营养(维生素、矿物质)

左右互搏 🤔

“我看到有新闻说,研究表明服用复合维生素死亡率提高4%,你今天是不是来带货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体现了信息时代辨别知识的难度。你说的是2023年7月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 [23][24]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项研究的细节:

  1. 研究类型是“观察性研究”:它只能发现“相关性”,无法证明“因果性”。 [25] 比如,研究者发现用复合维生素的人死亡率略高,但这完全可能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就更焦虑、健康状况更差,所以才去吃维生素,而不是维生素导致了问题。
  2. 研究结论被误读:该研究的作者在最终总结中明确表示,这项研究只能表明复合维生素对降低死亡率没有显著好处,并未证实其有害[23][24] 事实上,医学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早已表明,复合维生素对健康人群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至少不会救人,也不会害人”。 [25][26]
  3. 核心观点:科学界的共识是,改善饮食远比依赖补充剂更有效

所以,我的建议是:

马上能做的

  1. 做一次全面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检查,特别是维生素D。这是最直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方式。
  2. 让 GPT 或营养师分析你的一周食谱,看看是否存在明显的营养缺口。
  3. 指标异常: 遵医嘱进行药补,快速纠正缺乏状态。
  4. 指标正常: 坚持食补,通过优化饮食结构来维持健康。
  5. 努力避开超加工食品:尽量选择食物的原貌,而不是那些含有长长配料表的工业产品。 [27][28] 超加工食品不仅营养密度低,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27][29]

总结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八个字:

好好吃饭,查漏补缺。 [1]

愿我们都能通过主动学习和实践,摆脱“脆皮”状态,拥有一个更具活力的身体。

相关推荐

书籍

  1. 《你是我吃出来的》
  2. 《超越百岁》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4. 《抗炎》
  5. 《免疫系统90天复原方案》
  6. 《思考中医》

Bilibili UP主

  1. 河大基础医学院丁勇

Q&A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Comments

There are comments.

📰 邮箱订阅 📰
不错过每篇更新~
如有发现问题,请点击这里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