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海滨上的饥渴症候群:2024 探索笔记
Viewed: loading...
18 minutes to read
- 年度音乐:就是爱你(欢迎大家点开 BGM 后观看)
- 封面:北京——天真蓝年度限定
因为海岸太过拥挤,载满物资的船无法停靠在岸边,只能通过小船通行。船上的人又饥又渴,大船上虽然都是物资,但却还没找到打开的方法;选择上岸不仅充满未知,还得排队等待,大家都感到焦虑,恼怒又无所适从。陷入两难…
前言
今年应该是过去几年年终总结写的最晚的一年了,可能是年纪大了,人越来越松弛了,今年回家的高铁都差点赶不上,完全不符合一个 J 人的心理表征了hhhh
虽然有所拖延,但依然值得一写。每年回顾,决定是否值得一写的标准就是,去年的我看到今天的内容,能不能有所启发,获得能量,在今年来看,又是一次毫无疑问地确定回答,那就欢迎来自去年的我阅读这篇笔记!
开头依然夹带私货,来看看我的 24 年年度最佳
年度最佳
- 年度书籍:《走出戈壁》单伟建
- 文中节选:「夜里上厕所是个大问题。窝棚的门就是几捆苇子,外面寒风凛冽,出去受不了,而且风刮进来,里面的人就会大声喊冷。所以只好把万能的脸盆当夜壶。次日醒来,一盆尿已经变成了一盆坚冰,需要点火在盆底下烧,冰块松动了才能倒出去。」
- 推荐理由: 一个从大西北艰苦环境中走出来的少年,最终成长为全球金融巨鳄的传奇故事。单伟建以其惊人的记忆力和犀利的文笔,将这段曲折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作者坦诚真实的叙述风格,让读者仿佛与他共同经历了那段艰苦岁月。除了这部自传,他的《金钱博弈》和《金钱机器》同样精彩纷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写作才华
- 读书群年度书单: Link
- 年度电影: 《花束般的恋爱》
-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何相守走完一生,是门学问;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喜欢、合适、在一起,是三件事
- 年度音乐: 《就是爱你》陶喆
- 很难想象 95 年的歌曲到今天依然能够这么流行,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变了,很多东西依然不会变,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吧hhh
- 年度摄影: 《永不空军,但今天的景色例外》
- 年度爱好:架子鼓 ——练习不多,不够完美,但是满意 hhh
正文
1. 探索的勇气 / 收敛的智慧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出来
随着春节档哪吒的爆火,饺子导演采访中的这个梗又开始在网络上疯狂传播。黑神话制作人冯骥在采访中也说「比抵达灵山更重要的是,踏上取经路」,也是同样的意思
今年探索了不少新东西,感觉生活的新地图依然对于玩家有吸引力,能发现乐趣还能认识不少新朋友:
- 课程:声乐 / 八段锦 / 古琴 / 驾驶课 / …
- 活动:架子鼓演出 / 保龄球 / 看鸟 / 线上小茶桌 / 看话剧 / 家庭小饭桌 / 木乃伊展 / …
- 体验:跨国商务舱 / 最长自驾游 / …
也去了不少新的国家和城市,沈阳 / 西宁 / 敦煌 / 大连 / 香港 / 东京 / 伊东 / 厦门 / 漳州 / 曼谷 … 体验了下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人文氛围,有快节奏也有慢生活;有热闹与繁华,也有安静与简约;有细腻整洁,也有热闹随性;
在东京遇上个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入境排队两小时,差点没赶上机场大巴。在国内可能问题不大,打个出租就行,但是在东京,晚五分钟就得花大几百打车,差点成为今年最贵的五分钟了hhh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去程的飞机上认识一位祖籍台湾的日本籍阿姨,来北京追周深演唱会,在飞机上很投缘的聊了一路,正是在她的一路帮助下,挤上了落地后的前一辆机场摆渡车,才能刚好在过境后压线赶上机场大巴
这也许就是奇妙的缘分吧hhh
(阿姨包上的周边,说实话因为不看综艺,第一眼真没认出来是周深hhh)
出门看看,可能就能获得很多平常生活中,很难获得的感恩与快乐经历。虽然不可否认勇于探索带来的并不一定都是快乐
但目前来看,不知道快乐的存在,其实更加可惜
工作中,今年也做了很多之前想做但没做过的新东西,得到了老板和同事们的大力帮助,获益良多。往下,接触了 AWS 应用架构设计,获得了更多底层服务的细节;往上,学习了产品需求的分析梳理,沟通与推进,补充了很多需求开发和执行中,缺失的信息要素。以前往往都是考虑如何在单一技术上完成需求,但一旦从用户和机器中间各个链路中,都能有所体验,就更能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难点和痛点,一些想当然的认知误区也能得到现实的铁拳;摸到南墙总是好事,墙一直在那,可能只是没看清而已
待在熟悉的环境和生活轨迹之下,想要踏出步伐和做出改变确实需要勇气。几千年来的农耕习惯让我们习惯于安居乐业,虽说和北方游牧民族相比粮食充足,但也少了几分探索的骁勇和野性
24年是我这么多年来探索程度最高的一年了,亲身体验胜过各种转述与表达,我们很难想象自己没有的东西,像道听途说,盲人摸象般的接收和猜测信息,总是有些迷茫。通过体验,能打开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别人想要的东西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在你想的情况下,如果你还有想做的事,那就马上做,趁你还有激情
东西越少,东西越多
卡在船上的这批人,不是因为东西太少,恰恰是因为东西太多
如果说,讲一件今年给我带来最大改变的事情,那应该就是亲身实践,经历和感悟了断舍离。去年读完的三本断舍离,在今年意外发芽了,可能这就是无心插柳吧hhh
本来是想着租的房子想着快到期了,准备开始整理和打扫一下,价格不合适的话就换一间住一住。顺手就打算把堆了好几年都没动的收纳箱清一清,把放了快一年没弹的电钢琴也出一下二手;万万没想到,不清不知道,越清理东西越多,索性正好边清理,边读收纳相关的书籍,把全屋都整理收纳了一遍
最后才发现,执行这件事情的难度,远比读完上面的几本书大得多,以至于花了四个周末,爬上爬下扔掉了五六箱东西后,才把 30 来平的小出租屋收拾完🤣
(桌上小角落)
最大的感触是,发现自己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很多东西真的会悄悄的永久的占用你一部分的空间和注意力,无用且无感(就和被小而美的微信偷走的手机空间一样)。不管是意识还是现实,真的是得勤加控制,定期打扫才行,化繁为简,养精蓄锐确实是大道理
清理完成之后,回收的注意力也慢慢还发现了更多生活中可以优化的地方,把热水器里需要定期更换的防锈镁棒,接水时才漏水的水管,生锈的水口…都给换了。如果不是在简洁的新环境下,可能很难发现这些不那么重要,但影响生活体验的地方
有朋友可能会说,可以多赚钱,花钱租大房就行。某种意义上没错,但不管房子多大,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该乱还是会乱(除非你买的房子真的很大,当我没说hhh)。你会发现买了大房子的人,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打扫和收纳,没有掌控大空间收纳的能力,可能反而会变得更乱。删繁就简,本质上也是一种修心,这么好的事上练机会也没理由放过,心无形而求于有形,反而有些缘木求鱼了hhh
还有朋友觉得为啥租房要弄得这么仔细,又不是自己的房子。这么想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其实这本质上,是一种以物品的归属权来限制当下使用者的错误心态。我们也不过是借由世间元素临时组成的肉体之身,为何要好好生活? 忘记是哪本书上有说这么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就算只是在一个地方住一晚上,他也会做好清扫和整理」,这,可能也是自己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吧。就算明天就要离开,但当下都是我生活中的最宝贵的一刻, 而正是无数个这样的时刻,组成了我的一生
借用很喜欢的鱼越大,鱼越小的梗,东西越少,其实东西越多
这种矛盾幽默的概念偷换,反而能给更加抽象冲突的真实现状一个说明,当你摆了一百件不用的物品,一件不用时,不如你摆三件你天天用的;只有你腾出空间,才能让更适合你的物品进来,提升你的生活效率
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打不开的集装箱等于啥也没有,通过思想上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明显的降低决策成本,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有的东西可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万物都需取舍,书越读越薄,东西收敛存精,思想去伪存真,放下什么都要的妄念,留下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可能是助推自己成为更会生活的人的一大智慧🤔
2. 健康的真相
开箱还是下船,向内求还是向外求
有病吃药,谁又有病,谁又有药
向外求,求得是福
今年对于补剂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了很多营养方面的奥秘。自己按照营养学分析完食谱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处于营养不良很长时间了🤣,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很需要治疗的慢性问题,可能也是我这么多年各种身体素质较差的部分原因。但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宣教非常有限,从多年的挂号经验来看,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解甚至都不认为这是问题,想吃药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开
但很有意思的是,一方面营养学宣教有限,一方面营养学宣教又铺天盖地。 经常能刷到贩卖焦虑的各类视频和文章,《熬夜后一天恢复法》,《韩国防猝死套餐鉴赏》,最终无一例外是各类营养补剂的引流广告。可能推荐的商品本身有效,但真正能够科学使用,达到治疗效果的少之又少,但 年轻消费者获得了心理安慰,商家获得了高额利润,何尝又不是一种双赢 233
缺乏科学宣教和黑心营销家横行的市场环境下,慢慢有越来越多的人回过神来,开始对真正有用的营养学补剂吐槽不断,大骂智商税;反而劣币驱逐良币,让很多原本应该补充的人望而生畏,很难说真正病了的,是这些商人,还是买药的年轻人…
生活习性变化带来的慢性问题,希望通过简单的一两片药物,就可快速的恢复,这 不仅是对于人体精密构造的敬畏不足,也是对于当前医学的过度信任
不仅年轻人如此,中老年人也不例外。 今年回去详细研究了家里人三高各种药物的药理和治疗方案,才发现大部分情况下,病人检查出问题后,如果指标刚过一点,建议饮食清淡之外就啥也不干,问题大了再直接开药;中间宝贵的宣教、治疗和调整期就直接被浪费了
久而久之,大部分的人到了年龄后,随着问题的积累,误认为是身体器官的机能衰退,检查出问题后,都认为没事,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严重到有症状了,就又认为是没办法的办法,就是老了,就是该吃药了
说到药,再来看看药理,看完后才发现,这哪是药,只不过是用另几种病来短期缓解这一种病
糖尿病: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注射,但这些药物可能带来新的健康负担:患者吃药是为了控制血糖,但在长期服药过程中,身体的代谢系统可能变得更加脆弱,甚至需要额外的药物来应对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高血压: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但这些药物可能带来以下问题: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见副作用包括 干咳、高钾血症、低血压、肾功能损害 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 心率减慢、低血压、疲劳、勃起功能障碍、气道痉挛(哮喘患者需慎用) 等。利尿剂:可能引起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高尿酸血症(可能诱发痛风)、脱水、低血压 等。患者服用降压药是为了控制血压,但药物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问题,甚至需要额外的药物来缓解副作用。
胰岛素少了,就刺激分泌胰岛素;血压高了,就扩大血管;为了下雨不积水把地上挖个洞;为了熄灭发动机故障灯,把灯泡拆了。为啥胰岛素会少,为啥血压又会高呢,这个问题,病人不会问,医生也不会问,药厂更不会问
有病吃药,在科技远没有想象中发达的今天,可能是一件奢侈的难以做正确的事情,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让自己掉入这个混乱的漩涡,可能比想象中重要
限制与自由
向内求,求得是慧
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粗略一看,可能是一种形式,一种限制,一种不自由,一种不快乐。但实则完全相反,戒律只是为了让我们,走出形式,越过限制,更自由,更快乐
看似戒律并非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实则为了帮助修行者减少烦恼、远离痛苦,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乐
这个戒律从现代医学方面也完全说得通,不得不感慨大智慧的适用性
(让 GPT-4o 生成了一段,可能有幻觉但其实不用论证也知道)
虽然前面提到了各种令人无奈地现状,但随着知识水平的提升,健康生活的理念也会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在了解了真正的自由与安乐的定义之后,所谓的限制也将成为大家常见的常识,其实外在一切都没变,只是我们自己变了,限制就成了自由
在去年发现不能食用各种各样的易过敏食物后,今年的过敏清单中也补充了越来越多的食物。但是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你发现了不能吃的食物后,常见的食物虽说会有所限制,但新发现的健康食物反而更多,能吃的食物总量并没有减少,甚至更健康了
在减少食用了 小麦 / 黄豆 / 海鱼 / 味精 / 鸡蛋 / 牛奶 之后,发现了 糙米 / 红米 / 牛油果 / 椰子制品 / 鹰嘴豆 / 松子 / 亚麻籽 / 膳食补充剂 … 强迫自己搜寻不常见食物的过程,反而是一种自己打破认知与信息茧房的机会,让我能更本质的思考食物和身体的关系,所以还真不见得是一件多坏的事情
七月份也开始重新健身,身体素质也慢慢的从营养不良中有所恢复,从肠胃炎后最差 51kg 的体重,恢复到了 56kg,随着逐步补全的营养,应该今年在效率上会有更明显的变化
今年发现了不少健康中的真相,但相信在明年应该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去做,结果就不会太差
真相一直都在,愿意探寻真相的人总会有新收获,保持好奇,保持思考
3. 流动的永恒
港口很满,但总会有位置
当 AI 看懂我写的垃圾代码
距离 2022.11 月发布 GPT-3.5 已经过去两年,从最初的轻视到每日必用的转变,生成式 AI 已经彻底改变了我的日常生活
22 年最早体验 GPT-3.5 后,当时认为这是另一种基于传统专家系统(规则匹配,关键词匹配) 的优化方案,但模板化的回答很难满足不同用户的高难度和深层次的沟通需求,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
但当读完《这就是 GPT》之后,慢慢理解被这种更加灵活的技术方案结合显示数据所具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后面到 GPT-4 的出现,慢慢的能在代码编辑和日常问答中提供较可用的回答,替代了 20% 搜索引擎的工作,但还是限制在了简单文本的沟通,在文件方面的支持依然不太行,使用成本很高。这也是去年为什么没有放到年终总结里的原因,不够让用户心智产生质变
但是今年的 GPT-4o 和 claude-3.5-sonnet 的出现改变了这以现状。更快,更高质量的回答,真正可用的多模态(图片,语音及文本文件)支持,已经替代了 95% 搜索引擎的使用场景,配合 claude 强大的代码能力,结合 cursor 的应用端入口,常见的代码重构与功能函数的开发,基本已经完全可用,虽说代码边界场景的处理,部分时候依然无法达到人的水平,但是也已无伤大雅
当我 10 月,在 cursor 中,把博客导航零散遍地配置的垃圾代码,告诉 claude 帮我重构,一键修改为成熟的组件时,生成的效果竟然直接能用且符合逻辑。AI 编程完全可用的时代,应该已经不远了
反过头来,我开始反思,是什么思考模式让我对于新技术的迭代始终处于保守态度:
- 革新性的理解:几十年来,许多技术更新都只是局部优化,没有出现范式层面的变革,如 专家系统,搜索引擎,存在思维惯性;低估了transformer架构的变革程度
- 专家思维陷阱:行业专家往往会因为自己拥有对专业能力的信心,过早的根据实际体验下定结论,认为新技术将永远处于「幻灭低谷期」
- 生态化反:模型 / 算力 / 工具链 / 用户 相互产生的乘数效应,会大大加快新技术的发展速度
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这是 Gartner 提出的一个概念,描述了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典型发展路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技术触发期(Innovation Trigger):新技术被提出,研究者和行业开始关注。
- 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技术被夸大宣传,外界期待极高。
- 幻灭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技术无法满足早期过高的预期,热度下降,部分人认为它“不过如此”。
- 复苏爬升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技术逐渐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开始稳定发展。
- 生产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技术真正落地,成为行业标配。
从问题来说,想了三点可实践的测量原则,后续可以帮助我一定程度的避开上面的问题:
- 理解范式:尝试更立体的去理解新技术本身,关注它相对上一代的核心突破点,而不是仅仅看它的普遍表现。要辨别「蒸汽机」和「马」的不同,前提是我们得先熟悉「蒸汽机」和「马」;
- 提升认知弹性
- 刻意挑战自己的观点。如果真的 AI 能做成这件事情,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工作方式会如何变化?
- 观察“非专家”如何使用新技术。不是只有满足专家的需求,才是好产品,可能“足够好”就能改变行业
- 理解非线性:关注事情变化的斜率,指数级发展下,量变带来质变的可能性是大概率的
织布还是织梦
随着 GPT 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机会,让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这个词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我是不是又错过了财富自由的机会;又或者是我不转型学 AI,是不是很快就会被 AI 取代,被纺织机替代的女工是不是就是我自己
就个人理解来看,得看看我们是在织布还是织梦,是被工作异化的工具,还是具有万物灵长智慧的人
其实人并不擅长从事重复低效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才是我们的主场,而恰恰 AI 会是最好的织布机
去年在读《我在北京送快递》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笔下被工作异化的他人和自己,和我当年在优衣库简直的干活记忆简直是一模一样。如果真的可以的话,我是一点都不想再把生活浪费到这样的无效重复劳动中了
「飞哥对那里很熟悉,先带我逛了一些卖盆栽的摊位。他似乎想买些花苗,但和老板砍价没有成功。然后他又带我去看卖猫狗的摊子,因为他觉得我会喜欢看猫狗,而不是看植物,他不好意思带着我光办自己的事」
书里飞哥带着作者去派件这块,让我印象很深。作者笔下的飞哥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快递员,没有全力以赴派件,反而是东窜西溜,这里晃晃那里看看,甚至带着作者去摘香椿。但飞哥肯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时就在群里和朋友们讨论说,这可能是一个做了快递员的无穷小亮或者是一个做了快递员的李白hhh 可能生活在飞哥这里,会过的更加重要,工作就是工作,生活才是最主要的,可能这就是属于飞哥的自由吧
如果猜测正确的话,AI 可能会帮助飞哥这样的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找到更适合他原本兴趣的科普工作,失去原本枯燥乏味的派件工作,可能不一定是坏事
以前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小想法,想做一些小工具,碍于原有的实现成本较高,总是没有下手去做,一直被无法商业化的问题绑架,导致总是半途而废。但今年通过 bolt.new / v0 / claude + cursor 等高效的 AI 工具,做了很多小工具,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浏览器插件的上架
有了高效工具的助推,原本很多无法商业化的小工具的完成成本大幅下降,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更多的新应用和商业模式
所以,可能我们该思考的是: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并用高效的工具去放大它?
AI 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中,决定你是否被淘汰的,不是有没有学 AI,而是你是否在创造,是否在生长。而这就是,流动中永恒不变的 “天赋道路”
不论愿意与否,我们终将或早或晚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织布机之外,去编织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梦 ✨
结语
今年在玩黑神话的时候发现,猴哥面对巨大boss时,不变形的一招一式,自洽勇敢和信念,可能就是去年所追求的从容吧
总结完回头来看,感觉是做到了一部分,虽然有一些不太满意地环节,但有些缺憾总是好事,过于完美也显得不足珍贵了。但总结完的感悟依然是感恩,感恩身边的家人朋友和自己,感恩常在
前一阵也用生命轮盘给自己打个分,感觉整体也是很满意的,希望今年也能再接再厉!
(24 年的整体打分)
如果说今年还有什么目标的话,那就希望补全匮乏的营养,做更多本来应该属于我们该做的事情;一边放羊🐑,一边砍柴 🌳
后记
(今年的小庆幸,养的水仙花开了)
感谢 deepseek 老师的启发,否则可能永远我都不会起一个这么有艺术性的标题,感谢大牛们普惠每一个愿意领取礼物的创作者
今年的这个故事还真挺有意思的,形象契合今年的主题:冗余 但又 贫乏,焦虑 但又无法 放弃,放下的人先走了,放不下的还在纠结,不去尝试打开,又不想放下,好好思考,解救船上的人,也是解救自己hhh
礼物
讨论话题:去年在你学会了哪个道理后,日子变得舒坦了 在下方留言,有机会获得神秘礼物奥hhh
我的答案是:他人伤害自己的权力,其实都你给出的;只要你想,没人可以伤害你
关注公众号,回复 2024,领取我拍摄的年度照片原图+城岐海岸壁纸(包括横竖两版,总有一个符合你的审美hhh)
(非常满意只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