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送快递-读书小记
Viewed: loading...
16 minutes to read
这是今年读的第三本书,因为明天要去参加线下读书会,所以使用 DDL 工作大法,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想写一些什么,顺便分享给大家
概要
- 打分:8.8分
- 阅读难度:简单
- 一句话概括:一本诙谐幽默但真实的第一人称现实主义自传
- 阅读时长:5h
- 推荐程度:推荐
- 长度:13w 字
- 全文划线:我在北京送快递
背景
这是去年一本特别火的书,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阅读完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也表示推荐大家阅读,所以今年在开始啃难书之前,想通过这本书给自己预热一下
最早第一次听书名的时候,还挺好奇的,一本讲送快递的书,为什么大家都表示十分推荐,难道是一本顺丰招聘的入职指南吗,里面应该大致是顺丰小哥的一日三餐加工作琐事吧
抱着这样的预期,翻了两页,划了好多线,读书十分钟,我感觉要是作者在面前,我能跟他唠一个小时的
书中的内容和我太有共鸣了,抽离又不远离现实的写作风格,仿佛作者写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的经历,客观真实幽默又细腻的写作风格确实太赞了
思考与收获
这本书的划线中,我每一条都截取了一到两个关键词,整体的关键词图谱如下:
其中给我带来启发和思考的点太多了,我就选取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聊聊吧
工作与生活
让人异化的工作
“异化”一词最著名的使用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中,异化描述的是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他们的劳动、劳动成果、自己的本质和其他人的关系被剥离的状态
作者从基层工作角度,非常真实的描述了这种情况下,高强度体力工作对人的异化:
- 我们也各有各的压力,各有各家里不顺心的事,谁也没有余力顾别人。在那种工作场所里,每个人都被生活压榨着,同情心因此透支,然后不知不觉地变得麻木、冷漠。
- 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就跟组里的两个人吵过架,吵得很凶。
- 显然他在担心,假如我在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情况,可能不会选择忍辱负重,而是会因一时冲动而辞职,因为我身上没有足够沉重的负担。除此以外,和其他应聘者相比,我说话可能过于文雅。虽然L经理也是个斯文人,但我后来察觉,他其实更喜欢性格“粗”点儿的快递员,因为“粗人”身上没有多余的自尊心。后来在工作中我亲身体会到,自尊心确实是一种妨碍
很显然,大部分基层工作,并不需要你作为人的很多特质,“自尊心”其实是一种妨碍,只需要像工蚁一样,作为工具像机器一样完成任务即可。工作成了目的,而不是生活的手段了
其实不管是这类基层工作,还是其他行业坐在办公室中的非基层工作,只要参与工作,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异化。像作者一样敏感的人,能认识到他的副作用,可以选择避免,但如果认知不到,就很难让人在成为工具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很多时候我在想,先进生产力对于某类工作的替代,让他们丢掉饭碗,却远离了异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他们会愤怒,可能他们会感激,但我感觉后者太罕见了
希望我们永远有的选
吃完饭后,我们就从九点半一口气干到早上七点,连续九个半小时不再有进食时间。有些人会自带面包或饼干,半夜抽空往嘴里塞点儿。有些人就连着十个小时不吃东西,他们已经习惯了。我一般都带饼干,偶尔忘了带,肚子就饿得咕咕叫
在读作者前期熬夜工作的经历时,我真的很难想象这种日夜颠倒的工作要是我来做,如何坚持的下来,这种翻转颠倒,违背生物本能的生存模式,真的适合人类吗
作者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困难,但却没有写下一句。还有那个受不了工作环境离开,但第二天又回来的小妹,我仿佛又看到了《贫穷的本质》和《我不是药神》里的那种无路可走的痛苦
如果我穿越到现场问他们,他们肯定会说:我没的选咯,不做这个做什么,都没人要的啊。峰哥没凉之前,我挺喜欢里面采访挂壁老哥们的视频,和这种情况一模一样
其实想想其他行业的工作,也是这样,工作不错实属幸运,但环境恶劣的,大概也只能一样的说:我没的选
怎么获得更多选择,努力学习,努力突破自己的视野和舒适圈,我相信应该可以。我们会做到,也希望我们永远有的选
生活中如何分辨不合适的关系
我还发现当我获知我很快就要脱离这份工作后,我的大多数感受都是正面的、美好的,我变成了一个比原来的我更好的人——最起码比在之前工作中的那个我更好——更温和,更平实,对人也更有耐心
看到作者的这段描述,突然想到在亲密关系中也是一个道理,如果分开是解脱,分开能让你变得更好,那么这段关系并不适合你,选择正确
所有到我们组来试工的男工,都会被安排去倒包,女工则去打包。只有在工作强度最大的岗位上,双方才能看清楚彼此是否适合,从而减少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没合作多久就“分手”的情况(不要看一个人家财万贯时如何对人,要看一个人贫困潦倒时如何对人
人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的行为和态度,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其内在的品质。作者的这个场景就非常真实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之前听到过一句话,不要看一个人富有的时候如何待人,要看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如何待人。在 K12 裁员的时候,很多公司都给出了 n+1 的裁员方案,但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教育业务线只是众多业务线之一,关了也不影响生存;但对于其他的公司来说,可能这个是他们的全部业务,所以两者虽然都拿出了一样的赔偿方案,但是背后对于决策层的考验,是有很大区别的
关于善良
读完全书,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善良在生活中如何重要,如何表现,形式却有很多种
让人痛苦的善良
一般需要一两周时间适应,身体条件本来就差的就更不用说了。可是,越是她这样弱不禁风的人,我们越不能帮,因为帮她无异于误导她,令她以为自己可以胜任
读到这里,先是感觉有些冰冷,但又感觉有些温暖。让人高兴的善意谎言,和让人痛苦的残酷真相,很多时候选择后者,才是一种更需要勇气的善良
传递善良的重要
而我这时已经是满腹牢骚,不像刚来时那么兢兢业业了。我在S公司遭遇了太多倒霉事:办入职耽误了大半个月时间,最初没三轮令我干活儿既累又挣不到钱,加入小组晚又导致分到难送的地盘,小时工没给买医保害我看病多花了很多钱……这些不如意的经历已经损害了我的好心肠,使我没法再认同小马的看法
之前跟朋友聊天,她和我说,她实习时遇到的 mentor 很好,所以她对待她的实习生也是这样,之前的 mentor 把她当朋友,她也想想把这种善意传递下去
我说这种善意是很稀有的,这太棒了,对比作者的经历来看,尤其珍贵。很多时候,传递善良带来的影响,是超过预期的,愿大家都被善良以待
选择善良
- 因为奥迪的司机在他后面拼命摁喇叭,把他给惹毛了,于是他摸出一根铁棍,把人家车前盖和挡风玻璃完全砸烂了。我也有过近似的冲动,而且不止一次,或许不如他的强烈,但已足够伤害人。那冲动就像一根钢缆绷断后疯狂地反弹,不顾一切地反噬身后的压力,发泄对世界的不满。那个快递员据说后来蹲牢房去了,因为他赔不起,可能也不想赔。也许,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 我生气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被冤枉,以及平白增添的麻烦。或许还有对所有我不认同但不得不接受的不公平、不友好、非人性的规则和条件的不满。但我不能把气撒到她身上,否则我对她也是不公平、不友好、非人性的。
还记得在即刻上刷到一张图(找不到了,有朋友找到欢迎评论给我hhh),就是每一代都是通过责骂的方式教育下一代,但是直到最后,我们这一代却背负着这一切,却选择用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当时这张图给我的印象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时间裹挟前进,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可能很多时候在某个阶段也无法选择环境。好像很多时候社会对我们的恶意,我们就只能选择继续朝更弱者发泄出去一样。但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有选择善良的权力,说出那句:但我不能把气撒到她身上,否则我对她也是不公平、不友好、非人性的。
何为自由
- 飞哥对那里很熟悉,先带我逛了一些卖盆栽的摊位。他似乎想买些花苗,但和老板砍价没有成功。然后他又带我去看卖猫狗的摊子,因为他觉得我会喜欢看猫狗,而不是看植物,他不好意思带着我光办自己的事
书里飞哥带着作者去派件这块,让我印象很深。作者笔下的飞哥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快递员,没有全力以赴派件,反而是东窜西溜,这里晃晃那里看看,甚至带着作者去摘香椿。但飞哥肯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当时就在群里和朋友们讨论说,这可能是一个做了快递员的无穷小亮或者是一个做了快递员的李白hhh 可能生活在飞哥这里,会过的更加重要,工作就是工作,生活才是最主要的,可能这就是属于飞哥的自由吧
- 和我同屋的还有两户人,厅厕公用,没有厨房。我的房间最小,租金也最便宜,实用面积约有五平方米,有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写字桌,其余就没了
- 是曾经艰难甚至残酷的年代迫使我们变得可悲地单调和狭隘,但如今社会环境已经改变了。消费主义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囚禁却始终存在,我们只是看似更自由了而已。而且,相比于限制你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向你灌输你需要些什么并给你途径去实现,无疑是更牢固和持久的促成社会稳定的手段。但这其实仍然是奴役人的方式。而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个人自我实现的最主要手段依然是工作。
相较于物理空间上对自由的限制,思想上对于自由的限制才是更加可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有了越来越多接触和了解生活的机会和手段,看似是自由了,但可能反而是在远离,我们不再选择在夕阳下奔跑,不再选择在草坪上啥也不干坐一下午,反而是在钢铁丛林中日复一日的坐在一个一平方米的凳子上,双眼滚动,手指纷飞,年复一年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这个是我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命题,但我发现真的太难了,可能这件事需要做一辈子
识别他人的性格差异
再说从经济角度考虑,专门为她的一个订单跑一趟也很不明智。我们收一个退货的提成是3.5元,我当然不想花一个小时挣3.5元,而且还是在加班的情况下。或许她自己是个工作狂,义无反顾地愿意为工作付出和牺牲,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她认为我理应和她一样。可是我的觉悟没有达到她的水平,而且我还想反过来建议她:不如你晚上吃了饭出来散个步,顺便找个快递站把退货寄掉。当然我没有真的这么说,我随便找了个理由拒绝了她。
我们的大脑好像默认在处理观点时,会使用投射的做法,就是我怎么想怎么做,他就会怎么想怎么做。这种机制需要我们在提出建议和接受建议的时候做一个双向的防火墙,过滤掉这层投射带来的影响,才能让我们避免无效的冗余内耗
Y有一种过度行为的倾向:一边过度地索取,一边过度地施予;一边过度地伤害,一边过度地补偿……总之,她很难心平气和,她活在一种持续的激动中——她是个天生的斗士。
我们生活中应该还挺常遇到 Y 这种人的,作者非常善意的把这种表演性人格称为“斗士”。可能加一个舞台和灯光,他们就能一秒入戏,所以可能称为“演员”更加合适哈哈哈
之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有问题,我竟然让他有这么激烈的感情波动,一定是我的问题吧,我要好好反思一下。现在我只会在内心给他鼓掌,演的好啊,继续
对于我们的性格感兴趣的话,也给朋友们推荐《无处不在的七个人格》这本书,我感觉分析的还是十分到位的,可以查漏补缺一下
认识自己性格的弱点
-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对个人的权利毫无认识。在家里父母只教我与人为善,从没告诉我还要捍卫自己的利
- 当年的我非常驯服,对谁都唯唯诺诺,且常常为自己和别人对很多事情的反应截然不同而感到困惑和惶恐。渐渐地,我意识到,大多数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我的胸怀并没有宽广到吃亏也毫无怨言
- 与此同时,因为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吃了太多亏,我渐渐把这归咎到我父母身上,我怪他们没有提醒过我。他们教我的处世之道,在这个社会上根本行不通。他们从不鼓励我去追求,而只训诫我要克己。他们告诉我不对的事情,现在人人都在做,可是社会并没有惩罚他们而奖励我,反倒是奖励他们而惩罚我
中国的教育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谦逊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观。这是一种纳什均衡的最佳策略,人人都做好人,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互相博弈带来的损耗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并不禁止利己主义,一旦这种劣币出现泛滥,就会对原本尊崇集体主义的个体造成重大的伤害,达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
我觉得我们首先得精神上对集体主义这种与人为善的原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而不是一味的盲目执行。假设别人都打到你门口了,你还和他讲仁义礼智信吗。针对劣币的最佳措施就是雷霆手段,勿谓言之不预
很多年后才发现,我被教育成了一个要忽略自身需求的人,很多事情都是好吧随便,没关系和你定就行。和作者所处困境一模一样,但现在已经发现这个性格的弱点后,也在慢慢改变,做个好人,但不能只做好人
有趣的故事
读到作者书里的几个有趣的点,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 物流贴错标签,就会发错城市
- 这个我还记得之前有同学发了张截图,说自己的快递绕了整个省一圈,但就是没有忘他这里送,我故事就是这个场景哈哈哈
- 店长带头加班。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Y是爱这份工作还是恨这份工作,我觉得她有些做法像是在惩罚自己,顺带也惩罚我们
- 之前的工作里遇到过一个同事,也是这样,经常拉着同事看代码到深夜,甚至有一次是通宵,作者的这个惩罚自己的角度,确实让我耳目一新hhhh
- 开门被吵醒。 除了热以外,噪声也是妨碍睡眠的因素。我住的这种出租房,楼下的大门没有门禁系统,假如租户有访客来了,要不就电话联系下去开门,要不就直接在楼下喊。只要楼下一有人喊,就会把我吵醒,这时我真想下去掐他们脖子。
- 以前在深圳,小时候下午没的玩,就在楼下按门禁,然后大叫大闹,经常有一层晚上要上班的大叔就会来喷我们,现在想想确实还是挺影响人家休息的hhh
- 门夹核桃。 硬得能把门的合页撬歪;也不像现在网上卖的新疆纸皮核桃,用手轻轻
- 不知道门夹核桃这个是不是全国统一操作,之前把出租屋阳台上的门撬变形了,还被我妈暴揍一顿hhh
作者的优点与缺点
前两天看另一位书友对于作者的评论,提到了作者的缺点,突然点醒了我。确实,我读的过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不对,但是就是没有意识到,就是我感觉作者的操作是可以优化的
首先说说作者的优点:
- 文笔细腻,精妙有灵性,诙谐有趣
- 比如这句形容打工自行车店店长的:但她确实也很有热情,不过她的热情可能不是对骑车本身有兴趣,而是一种事业心以及通过事业获得的社交满足——她绝不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
- 勤劳善良,淳朴,乐观,宽容
- 有旺盛的生命力
- 认知清晰,拥有不属于阶层的思考深度
- 感染力强,读者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
- 充满讽刺,又不落井下石
那就再来说说,我发现的缺点(全是主观):
- 做的工作都是不适合他的,没有取长补短
- 其实作者的优点绝对能让他在其他领域,获得很高的成就。在看到作者的思考深度之后,我就评论,这其实是一个在送快递的 P8 写的书。作者的十九份工作,都没有完全发挥作者的能力,基本上是同学推荐的,其他人拉入伙的,自己随便找的。都没有做出清晰和完整的职业规划,当然我知道这很难,但是作者肯定是有能力过的更加幸福的
- 家庭环境不错,其实在云南的这种生活就挺好
- 看到评论说,作者的父母是双编制家庭,其实家庭没有给他什么压力,所以他才能想做什么做什么,甚至工作多年了依然可以朝家里借钱。我在想如果这样的话,其实在云南这种放松自由的生活才是比较适合作者的,后面的辛苦真的没有必要。今天看四叔更新的视频,说,一个能吃苦但不知道做什么的人,不管做什么其实也只是躺着
- 喜欢读书但是工具书读得太少,理想主义没法当饭吃
- 作者后文提到了自己年轻时候也喜欢摇滚,现在也依然喜欢阅读,透露出自己对于理想主义依然拥有的那种追求。作者在送完快递,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在阅读,这点让我很敬佩。但是阅读面其实可以再广一点的,多读一些人性,多学一些技能,可能就能让后面的路好走不少
- 讨好型人格,意识到了,但没有做出明显的改变
- 作者其实隐隐约约在很早就发现了自己性格的弱点,但是其实也没有非常强的动力做出改变,如果能够更加锋利,对于作者这样善良的人可能并不一定是坏是
阳明心学与生活
- 曾有过很多雇主,也辞过很多工作,在上海的这段经历,一定程度上只是把我其他的工作经历重复了一遍而已。我不懂得改进自己,总是一次次陷入同样的境地。因为我身上的一些特质,我的绝大多数雇主都特别喜欢我,然后一步步地令我不堪重负,直到最后离开
上周在樊登读书上听到《在世界找到你的位置》里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坐在城门口晒太阳,然后从远处过来一个人,问他:“我从远处来,跟您打听个事,这城里的人品性都怎么样?”老人问:“你来的那个地儿的人品性怎么样?”那个人回答:“我来的那个地儿全是坏人,大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没有一句实话,特别可怕,所以我才离开那儿,来这儿了。”老人说:“这里边的人也一样。”第二天,又来了一人,问了同样的问题,问老人这城里边的人品性怎么样,风俗如何,老人问:“你来的那个地儿怎么样?”这人说:“我家乡那个地儿人都特别淳朴、特别热心,我们邻里关系都特别好,大家相互扶持、信任、团结,很美好。”老人说:“这里边的人也一样。”这个故事流传了很多年。」
那时候其实没太理解,故事里的逻辑过于艺术性了,怎么可能一个城市的人因为心态不同,会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呢?概率其实是不高的
翻开《我在北京送快递》,读到快递小哥的这句话,悟了。又一次被作者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打动
「实际上人们没有个性这种东西,只有和你的关系。比如你交了一个女友,然后渐渐发现,她竟然越来越像你的上一个女友。当你为此震惊的时候,你可能只是误会了:你的两个女友并不相似,只不过她们都扮演了“你的女友”,而这个角色塑造了她们,把她们共同的方面呈现给你,就像不同的演员在不同的影视作品里扮演同一个人物时,他们的表现肯定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当你意识到这点之后,你就可以蛮有把握地声称,你的下一个女友也将和现在的女友相差无几。从你交上第一个女友时起,你其实已经在和最后一个女友交往。你到了一个新公司上班,看到新的上司和同事,不用说,他们很快会变成你以前的上司和同事。你已经可以预料会被怎样对待,你可以预言将经历些什么,因为他们只是你的人生的演员们。」
他们只是你人生的演员,为啥剧情不断上演,因为你的剧本没变,变的就只会是演员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吧
总结
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不论是送快递还是做其他事情,人本身的状态永远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认知和能力,做一个心怀感恩,善良的人,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
加油,热情的面对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