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的读书简史

Viewed: loading...

7 minutes to read


省流:让我爱上读书的那一本——《认知觉醒》

其实还挺神奇的,工作后这么几年自我探索,意外发现自己还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人。这个点倒是和我原来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区别,但是仔细想了想自己这么多年的读书历程,好像还真的是一个不讨厌读书的人

从小学开始,就每天都憧憬着周末去书城和商场的阅读区,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和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漫画,家里有几本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之后还看了很多马小跳的系列书。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小学时候网购买书,当时应该还是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上买书,因为家里没电脑,都是几个朋友跑到同学家反复比价,最后买了几本经典名著,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包括当时版本的书的封面,有《老人与海》、《百万英镑》、《鲁宾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picture 1

当时最喜欢的是《老人与海》这本书,应该反复也看了几次,写作文每次都得用上“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哈哈哈,虽然当时可能并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好奇都被毁灭了,怎么还不算被打败呢?晚上瘫在沙发上读这本书,读的时候好像就和老人一起在船上,跟鱼搏斗好像也能帮忙递叉子,我妈喊我吃饭经常也是说再等等,感觉当时我应该也算是能 get 到读书的乐趣的,当然也可能是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好看的电视,没有电脑游戏,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消遣时间hhh

到初中以后,开始读了很多网络小说,包括《斗罗大陆》《斗破苍穹》这两大神作,其实自己一直很好奇读网文,到底算不算读书。我感觉是算的,读书只是个获取信息输入的方式,读的内容自然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启发、感动和收获,怎么又不算呢,GPT 的回答也非常认可——阅读的质量取决于你如何阅读,而不仅仅是你阅读的内容

picture 2

除了网络小说,还对《哈利·波特》系列有了挺多的兴趣,最开始是表姐家有前三本,看完以后后面天天跑书店把后面几本也看完了,但是整体看完好像也没有成为哈利·波特粉,然后剧情也忘得差不多了hhhh 初中因为可能是沉迷游戏比较多,就没有读一些什么书了。到了高中也是如此,基本上就和阅读绝缘了,一个是身边并没有这种阅读的氛围,其次是后面会武汉上高中,也是和衡水中学一个强度,没有机会了哈哈哈,但是当年在运动会看台上,找了个角落把余华的《活着》看完了,抑郁了好几天🤣,之前做到阅读理解里面书中的结尾部分,福贵和老牛的片段,完全没看懂,但是读完书再看,就是两个感觉了

picture 3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到了大学,最开始依然是没有读书的想法的,但是慢慢的也是因为有时间,也开始读了一些小说和工具书,然后大二大三开始,基本上上课就开始读书或者写代码,读的开始多了起来。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读了有几本技术相关的书,还有《人性的弱点》《三体》《追风筝的人》《一个人的朝圣》《挪威的森林》《白鹿原》《嫌疑人 X 的献身》《解忧杂货铺》《从零到一》《1Q84》《简爱》《乱世佳人》…(然后完整的见附录)这么一整理发现还是读了一点点的哈哈哈

picture 4

工作以后,感觉是我有比较大心理转变的开始。前期还是功利主义读书,之前在字节做广告技术,就读了一些广告相关的书,比如《程序化广告》啊,《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之类的,后面应该是在 21 年,开始读《认知觉醒》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除了单方面通过读书输入信息以外,还能找到共鸣,甚至为自己解决当前阶段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论,也打开了自己对于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思考,还启发了自己后续行为的灵感,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picture 4

picture 5

下面贴一些节选: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发现,理性思维虽然很高级,但在判断与选择方面可能并不具有优势,它那蹩脚的性能实在无法与灵敏快速的感性媲美。所以,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诚如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这话不无道理。」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道理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之前我要求自己每天跑步1小时,靠意志力,我坚持了蛮长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中断了。最近我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最好不要少于一周4次。调整以后发现,我可以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这件事,而且会主动想办法坚持,并且跑完后会很放松,不像之前那样连续跑1小时会很累、很难受。我真的能感觉到现在这种‘主动做’和原先那种‘靠意志力做’完全不一样。”」

「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2016年6月,我读了李笑来的《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那本书讲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书中的一句话我却一直牢记在心:“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

好像是读完这本书以后,自己就发现很多事情没有必要自己摸索,其实优秀书籍中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思考和方法论了,与其胡思乱想和焦虑,不如好好读读书,看看他人的见解和收获,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了🤔

近年应该算是开启读书习惯的第三年了,虽然由于在学英语,进度慢了不少,但是近年组织了两次线下和朋友的读书会,感觉也有很多心得收获,希望自己可以发现生活中越来越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哈哈哈!

朋友们,可能你真的喜欢读书,不试一试吗!可以联系我加入读书群,一起分享 hhh

附录:近年读书书单

大学期间

2020

2021

2022

2023

Comments

There are comments.

📰 邮箱订阅 📰
不错过每篇更新~
如有发现问题,请点击这里勘误🐶